2024年8月12日,随着中国的一纸即将退市的通告,宣告着这座曾经的房地产巨头正渐渐退出资本市场舞台。
然而,退市仅仅是开始。2.4万亿的债务黑洞、30万套未交付房屋、无数受影响的家庭,这些现实问题该如何解决,才是人们最为关注的。

而对于许家印的判决,在当时刚宣布判决结果时,却出乎了许多人的预料,不少人对判决结果也产生了诸多争议。
那么对于许家印的判决,为何会出乎大众的预料?在恒大退市之后,所留下来的诸多债务、房产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?

2009年11月5日,许家印带着恒大地产在香港联交所敲响了上市钟声。那一刻,恒大市值超过700亿港元,成为当时在港上市的最大内地民营房企。
谁也没想到,这个辉煌的开始,竟会在16年后以如此惨淡的方式收场。

上市后的恒大就像装上了火箭助推器,2016年,恒大销售规模达到3731亿元,首次登顶行业榜首,总资产突破万亿大关,成功跻身世界500强。
到了2017年,恒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,总资产17618亿元,核心净利润405亿元,销售额超过3700亿元,各项核心指标均位居行业第一。

那一年,许家印以2900亿元的身价登上胡润百富榜榜首,成为中国新晋首富。
恒大的股价走势简直就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晴雨表,2009年到2016年这段时间,恒大股价表现平平,最高也不过是2015年5月的3.65港元,仅比招股价高出不到5%。

但从2017年开始,股价突然像脱缰的野马,逐月向上飙升,一直到2017年的10月份,恒大的股价便上升至了31.60港元,对应市值就达到了将近4000亿港元。
而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,那年9月,恒大财富爆雷,紧接着12月公司全面开启境外债务重组。

2023年7月17日,恒大披露了2021年和2022年两个财务年度的经营数据,两年合计亏损超过8000亿元,创下了中国企业最高亏损纪录。
同年8月28日,停牌17个月的恒大复牌,股价暴跌近80%,总市值仅剩46.22亿港元。

最致命的打击来自监管部门的调查结果,证监会确认恒大存在严重财务造假行为,通过虚增收入、虚增利润等手段,向投资者展示了一个虚假的繁荣景象。
这种造假行为不仅欺骗了投资者,更为后来的债务危机埋下了祸根。

当真相大白于天下时,人们才发现,原来那些年的高速增长,那些亮眼的财务数据,很大程度上都是精心编造的假象。
市值从4000亿降到21.5亿,缩水近99.5%。从行业龙头到如今强制退市,恒大用16年时间演绎了一个从辉煌到覆灭的商业悲剧。

显然,在追求规模和速度的道路上,如果失去了诚信和理性,再大的帝国也终将化为乌有。
8月12日,恒大正式宣布将在25日从港交所摘牌,这意味着恒大彻底失去了在香港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。

对于一个背负着2.4万亿元巨额债务的企业来说,这无异于断了最后一条生路。这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背后,是无数债权人的血汗钱。
港股的退市机制比A股更加\"残酷\"。在A股市场,退市公司还有30个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,股民可以在这期间卖出股票,之后还能转到三板市场交易。

但港股完全不同,一旦退市就是彻底退市,没有缓冲期,没有三板市场,股票直接变成一张废纸。那些还抱有幻想的股民,手里的恒大股票真的成了\"绝版纪念品\"。
很多人以为退市就意味着恒大彻底完蛋了,其实这是个误解。退市只是说股票不能在公开市场交易了,公司该运营还是运营,该还债还是要还债。

恒大面临的真正困境,在于资产和负债的严重错配。根据恒大清盘人7月底发布的报告,恒大在境外能够变现的资产只有区区2.55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不到20亿元。
这点钱对于2.4万亿的总负债来说,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。更要命的是,恒大的核心资产,土地储备、在建项目、物业资产、人民币存款,这些全都在境内。

这就形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,境外的债权人眼巴巴地看着恒大在境内的资产,却因为法律限制无法直接执行。
境外债务不能直接用境内资产来偿还,这是国际债务处理的基本规则。所以即便香港法院早就判令恒大清盘,境内的\"保交楼\"工作依然在继续推进,两者基本上是各管各的。

恒大在港股上市的主体其实是一个注册在开曼群岛的\"壳公司\",本身在境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经营资产。
这种离岸架构在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中很常见,平时看起来没什么问题,但一旦出现债务危机,境内外资产的隔离就成了债权人最头疼的事情。

30万套未交付的房子,涉及的是超过百万人的安居梦。光靠恒大现有的那点现金流,要完成所有项目的建设交付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。
集团层面的资产已经被掏空,各个项目公司也是自身难保。在这种情况下,债权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方向,许家印和他的高管团队的个人财富。

当证监会对许家印开出41.75亿元罚单的消息传出后,网上闹声一片。绝大多数的人都觉得这个处罚太轻了。
恒大造成2.4万亿的窟窿,才罚40多亿,这不是处罚在广大群众看来,就如同鸡蛋打石头一般,软弱无力,但事情其实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。

香港的清盘管理人可没闲着,他们正在全球范围内追讨许家印等人的个人资产,追讨金额高达60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超过400亿元。
这笔钱主要是许家印这些年,从恒大拿走的分红和高额薪酬。根据公开资料,在恒大最风光的那些年,许家印家族仅通过分红就拿走了超过500亿元现金。

2016年到2020年这5年间,许家印每年的薪酬都在2亿元以上,最高的时候一年拿了近3亿。
更让人玩味的是许家印和前妻丁玉梅的离婚时机。2021年恒大危机全面爆发前,丁玉梅就在英国伦敦花了近5000万英镑,一口气买下了33间公寓。

没过多久,许家印就公开宣布两人已经离婚。这种\"巧合\"让很多人联想到了资产转移。不过法院的动作也很快,丁玉梅名下约600亿港币的资产已经被全部冻结。
许家印的富豪朋友们也没能幸免,最惨的要数前安徽首富王文银,他前前后后向恒大投资了900多亿元,现在不但血本无归,自己还背上了200多亿的债务。

法院已经对他进行了32次强制执行,昔日的铜业大王,如今债台高筑成为了“老赖”。法院冻结的不仅是现金和房产,还包括股权、债权等各种形式的资产。
许家印在恒大汽车、恒大物业等上市公司的股份全部被冻结,他名下的豪宅、游艇、私人飞机等奢侈品也难逃一劫。

就连他收藏的那些名画、古董,只要能查到的,法院一个都不会放过。
债权人和许家印之间的这场博弈,也才刚刚开始。清盘管理人聘请了全球顶级的律师团队,在美国、英国、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同时展开资产追查。

他们要查的不仅是许家印本人,还包括他的家族成员、关联公司,甚至是那些可能帮他代持资产的白手套。这种全球追讨的力度和决心,在中国企业破产史上都是罕见的。
但追讨资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很多资产可能早就通过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进行了隐匿和转移。

有些甚至可能已经转到了法律管辖范围之外的地方,这也就导致了这场追讨资产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。
恒大从辉煌到覆灭的故事,提醒着每一个市场参与者,没有永远上涨的市场,没有只赚不赔的生意。当我们在追逐财富的道路上狂奔时,别忘了脚下的土地是否坚实。

信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 中国恒大,退市!

信源:中工网 中国恒大将于8月25日退市
